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九游会李琳:手刻丹青绽芳华 勇拓创意刻瓷路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07 17:45:05 浏览:

  九游会一敲一凿,抑扬顿挫,挥刀如笔,意入丹青。近触有手感,远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含笔墨韵,这赞的便是刻瓷。

  刻瓷与秦砖汉瓦一脉同源,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被形象地称为“瓷器上的刺绣”。三晋大地,万千非遗瑰宝,刻瓷亦是其中之一。

  本期“晋人匠心”对话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李琳,带大家领略非遗刻瓷技艺之精妙绝伦,洞见刻瓷文创和研学市场之发展前景九游会。

  叮叮当当刻瓷声,大千世界在其中。一把小锤、数把刻刀,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历经多日的叮叮当当之后,一幅形神兼俱、刚柔兼备的作品便跃然于瓷盘之上。

  刻瓷,是融中国金石、雕刻、书法、绘画等于一身,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花鸟虫鱼、走兽风景、山水书法、人物肖像等凡能着墨于纸上的事物,无不可被刻于瓷板、瓷瓶、瓷盘等瓷器之上。

  “刻瓷是从皇宫走到民间的一个绝活。”李琳介绍,最早的刻瓷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出现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魏晋时期,文风浓郁兴盛,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会将绘画诗词刻留瓷器之上。而真正在瓷釉上雕刻的刻瓷是从清初开始的,到乾隆后期,宫廷内设置造办处,专门制作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至此,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刻瓷艺人带徒传艺,专业人员对刻瓷进行研究创新,改进刻瓷工具,刻瓷技艺走向民间。

  李琳的刻瓷技艺师承父亲,李琳的父亲便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锦文,从事刻瓷艺术已有30余年。2023年11月至12月,在太原工艺美术馆“瓷语匠心”刻瓷艺术专展上,李琳和父亲李锦文的代表作悉数展出。《齐白石》《中国醒狮》《山西名胜古迹系列》等作品看起来是一幅画作,用手触摸才发现,每一条线都由刻刀刻画,刀刀皆有神韵,可谓“触有手感,观有笔墨”。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刻瓷,因其创作失误不可逆转,被视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里的一项绝技。成千上万次的敲击,方能使瓷器呈现出雕刻之美。

  “刻瓷技艺有一大难,就是它不像绘画可以反复涂抹修改,有不可更改的独特性,每一刀下去都要十分精准。刻瓷需要耐力、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多一分瓷盘碎裂,少一分没有效果,如果出现败笔,就要全盘皆弃。而且,瓷器脆弱易碎,一不小心,费了十天半个月工夫打磨的作品就报废了。”李琳回忆道,最初跟着父亲学习刻瓷技艺时,也刻坏了不少瓷盘,“刻瓷本就是一件磨人心性的活儿。”

  刻瓷技艺流程十分讲究,由选瓷、打稿、雕刻、勾描轮廓颜色、研磨、着色、封瓷等工序构成,并综合运用平、垂、叠、纵、斜、交叉、阴阳刻等多种刀法,表现画面的明暗、远近、深浅等透视效果,“刻瓷的刀迹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刀法可以表现出中国水墨书画的笔底意趣和金石雕刻的古朴雄浑的意味,从而达到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的意境。”

  李琳介绍,除刻的技艺外,要完成一件刻瓷艺术品非常不易,首先要选好瓷板,瓷质精良、瓷釉平整的瓷器,胚体才能“吃刀”,不易崩瓷;画稿时必须因材施画,将要雕刻的画稿、人物或肖像复制或手绘于瓷器上。创作一件精细的作品同样非常耗时,小一些的需要数天,大的甚至要用几个月时间。

  近些年,在素釉刻瓷的基础上,李琳与父亲李锦文一同研究黑釉刻瓷,“黑盘表面黑釉与黑釉下面的白色瓷胎有着强烈的反差对比,通过刻瓷可以呈现出摄影中光与影的艺术效果,人物、花鸟鱼虫及风景等的明暗层次更加明晰。当然,雕刻的难度也会更大。”黑釉刻瓷需要将黑釉层层刻去,利用黑釉色的厚薄、疏密来表现明暗、层次及立体变化,例如,在瓷盘上雕刻人物肖像时,高光处需要将黑釉完全刻去露出白胎,灰色调则通过保留不同厚度的黑釉来表现,如果在创作中一不小心把黑釉剥去太多,整个作品就作废了。

  如今,刻刀与瓷器撞击时发出的叮当声,成了李琳每天耳边最悦耳的声音。刻瓷已经成了流淌在李琳血液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醒来第一件事情是刻瓷,睡前最后一件事情也是刻瓷。”

  在传承父辈传统技艺的同时,李琳在刻瓷艺术道路上不断钻研,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她还将刻瓷与更多的实用器皿相结合,让刻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

  “大型的瓷盘、瓷瓶、瓷板作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难有实用之处,这一度成为刻瓷产品的市场瓶颈。”五六年前,经常参加市集和展销的李琳发现,大型刻瓷作品虽然雕刻精美、细腻,但是与人们的生活却有着很大的距离。“市集上,大型的刻瓷作品会受到很多人的围观、欣赏,有些人甚至爱不释手,但是真正入手的却为数不多,一方面,大家不知道拿回去摆放在哪里合适,另一方面,看着不菲的价格也只能望而却步。”李琳说。

  于是,李琳开始考量刻瓷产品的轻量化文创作品的创作。李琳着手将刻瓷技艺运用于茶杯、茶垫、小花器、冰箱贴、挂饰等瓷质的生活器皿上,尝试着带到市集上看看消费者的接受度。“很多人直接就带走了刻瓷作品,有的还留下地址,让多做一些寄过去。”李琳的这次尝试,让她打开了刻瓷作品市场的又一条路。

  如今,李琳的刻瓷作品不仅走进很多市集,还走进了晋中平遥古城、太原晋祠、双塔寺以及大关帝庙等景区,其文创作品题材涉及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山海经、禅语、晋祠侍女等系列,瓷杯的“慈悲”系列也已经在积极对接景区市场。

  让刻瓷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是李琳努力的方向。“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艺术家心态,我往往站在市场的角度去倒推,让自己有更多新的灵感和尝试。”李琳表示,站在非遗传承和经济效益的角度,非遗传承人更需要把非遗本身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让非遗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相连接。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一对翅膀,有两翅才飞得高远。在非遗刻瓷的传播和传承路上,李琳从产品的研发和研学的开拓上持续发力,步履不停。

  近几年,李琳基于山西名胜古迹创作系列瓷板刻瓷作品,让刻瓷技艺依托更多题材更广地传播出去,更好地传承下去。在“瓷语匠心”刻瓷艺术专展上,蒙山大佛、云冈石窟、关公、双塔寺、五台山、城隍庙、文庙、天龙山佛首、太原古县城等十余件瓷板刻瓷作品深受观展者喜欢。“作为山西的非遗传承人,我们身上有传播山西非遗和山西文化的责任,接下来,有计划将太原唱经楼等小众化的景点也搬上瓷盘,让更多外地人通过刻瓷作品将山西美景带回家,也让刻瓷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李琳道。

  “一位刻瓷人一辈子才能刻多少作品啊,刻瓷艺术需要有人来学习、接班,才能延续下去。”近年来,李琳积极研发非遗刻瓷课程,如今,该课程已经走进山西太原诸多社区、学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研学课程,走进刻瓷技艺。

  李琳介绍,非遗刻瓷研学课内容不仅涉及刻瓷技艺、瓷器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还会让参与者收获一份专属的刻瓷作品。“刻瓷流程不难,但每个动作都需要凝神静气、慢慢琢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更深刻地体会到非遗刻瓷的魅力。”在线下课程之外,李琳还研发出了非遗刻瓷的线上研学课程,她将非遗材料包与教学视频相配合,让人们可以将非遗课程带回家体验。

  与此同时,李琳还在为刻瓷找“搭子”,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找“出路”。2016年,李琳与父亲创立太原市思斋刻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20年以来,父女俩依托公司,集结多位非遗传承人,辅助研发非遗研学课程,共同推进山西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通过课程开发,学校和社区群体可以更加全方位地感受着山西非遗的魅力,非遗传承人也因此开辟出了新的传承平台和传播渠道。

  李琳称,目前,通过集结开展非遗研学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让非遗传承深入更加年轻的群体,达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非遗的市场化运作,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多渠道的经济效益。下一步,李琳计划做一个集合式的非遗体验馆,集结一些非遗传承人,研发非遗精品体验课程,同时结合非遗体验包,供人们听课、体验,让山西非遗以更轻松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Copyright© 2010-2023九游会·(j9)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70307809号

搜索